[電影]《白色恐懼The White Ribon / Das weisse Band》(2009)

>> 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

德國挑釁大師Michael Haneke編導衝擊康城外語片及提名奧斯卡外語片之作。

BC做了很久大師作品專題我都刻意忽略,有點因為未準備好碰觸系列作啦,一波接一波的認識某些創作有時是件滿累人的事。(相對的能夠打開新的眼界喜歡上不同事物又很幸福~XD)

總之我迫不及待看這部講20世紀初德國小鎮上神秘暴力事件不斷,人心惶惶的時代小人物紀事。

小鎮貌似寧靜,但圍繞在公爵地主、佃農、醫生、助產婦、牧師、老師和各家孩子們等的,是隱藏在無形中的社會暴力。

那些接而連三的可怕事件,無論凶手是誰,都喻示著這是個充滿仇恨的世界,而在冷靜沉著的無聲黑白鏡頭下,人們的每個生活細節其實解釋了一切。

開場不久牧師父親嚴厲的警戒子女們的不當行為,孩子們悶聲不響的接受懲罰,驟眼看來規矩自律,卻可看出當時人民的生活氣氛凝重。

片中大人小孩大都一副poker face,為了教養與威嚴而跟自己的孩子不親近,這麼沒愛沒靈魂沒喜悅生存還有意思嗎!?

英文片名白緞帶,就是孩子犯錯後綁在手臂上警戒他們不獲信任的羞恥標記。

在教師男主角的角度出發,小鎮的安寧逐漸瓦解,人們由不解變為互相猜忌不信任。所有人堅守上禮拜堂謹記教義卻不熱心寒暄、為了養育妻兒忙碌苦耕不敢反抗地方公爵、父輩身份高高在上實行體罰,這些都為後代偏差行為埋下禍根。

父母家庭的影響是一輩子的,宗教信仰的威力更加無遠弗屆,恐佈主義抬頭就是一場自私人性的執念,把個人利益放在暴力前頭卻用信仰來合法化。

若把這部看成納粹緣起也並無不可,人性本來就是靠剝奪生命來求存的,這些富人對窮人、大人對小孩的壓抑生態有明顯階級性與怨憤。

電影這方面留下許多空白,到最後也沒有明確證實老師的推斷,但過程充滿精神壓力、社會恐懼、不確定性及人性扭曲。海報男孩在橋上跟教師說的那番“上帝不讓我死”言論,我認為多少剖析了他(們)幹了一些不可為的事情吧?!無論他們有做與否,影片已把宗教與封建社會對文明的殘害表現的很具體。

對於零配樂、黑白片、一二戰題材、歐洲風格派、樸實不浮華劇本、人性恐怖、地方風土民情、緩慢節奏、兩個半小時片長的電影無障礙者,衷心推薦!=](同行者進出映院四五次後的良心建議)

According to Haneke, this is about "the origin of every type of terrorism, be it of political or religious nature."

0 Comments:

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Shiny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